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六个专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就“什么是共同富裕、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了系统阐释和科学回答,为新时代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遵循与科学指引,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问题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系统阐述了共同富裕的历史性,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前提、社会制度前提、社会途径以及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等各方面丰富内容,从而揭示了共同富裕的发展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这个新的联合体中,“生产的目的是所有人的富裕”。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强调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更从“分配”根源出发强调“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通过“三次分配”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形成橄榄型分配结构,保证了共同富裕的结果公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强调不仅要做大更要做好“蛋糕”,使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
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基因,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就倡导建立一个普遍富裕的“大同社会”。但是基于生产力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这些美好愿景不可能实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从本质上看,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封建专制社会下统治者的统治思想与工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并且提出要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把“大同社会”的梦想转化为“共同富裕的社会”,使得共同富裕梦想成为每一个人都触手可及的现实。把“以民为本”转化为“人民至上”,从“统治工具”转化为“发展目标”,使得共同富裕成为每一个老百姓自己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使得公平正义从传统贫穷条件下的“平均”,转化为以共富为基础的,涵盖物质和精神的、全方位的公平正义。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接续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共同富裕的认识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由此,党中央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从“大家都有份”到“更公平惠及”,使得共同富裕成为更加公平的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从“两手都要抓”到“双富裕”,使得共同富裕成为更加全面的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从“先富带后富”到“奋斗致富”,使得共同富裕成为更加积极进取的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到“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使得共同富裕成为战略和战术相统一、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的高质量的“共同富裕”。
作者:燕连福(pc加拿大28预测在线预测神测网院长、教授,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原文刊载于《文汇报》2022年8月18日12版